擦亮生态底色,提高宜居质感,安丘—— 从“半城山水”到“满城幸福”

信息来源:潍坊日报 发布时间:2025-07-21
 
                                                           安丘大汶河国家城市湿地公园成为城市“绿肺”。(资料图片)

本报记者 王玉芳  通讯员 牛海青 李楠
  盛夏的清晨,当第一缕阳光洒落在安丘大汶河国家城市湿地公园时,碧波荡漾的水面,粉荷轻摇,白鹭翩跹,一幅动人的生态画卷徐徐展开。人们沿着滨河绿道或走或跑,不时驻足用手机记录这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图景。
  “每天晨跑都能邂逅这样的美景,水鸟嬉戏、荷香四溢,这就是家门口的诗意生活。”市民任女士脸上的笑容,是安丘市民幸福生活的真实写照。
  作为国家园林城市、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安丘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以全域视野擘画生态蓝图,将“城在绿中、水在城中、青山环抱、碧水绕城”的美好愿景变为现实。
   山水为韵
  筑牢绿色生态屏障
  安丘的生态优势,根植于得天独厚的自然禀赋。
  安丘地处青潍日组团中心、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和胶东半岛高端产业集聚区叠加带,区位优势明显,更拥有36座青山、50条河流、130座水库构成的生态网络。境内青云山与五龙山群峰叠翠,汶河、渠河等河流水系纵横;38.2%的森林覆盖率,让整座城市沐浴在盎然绿意之中。穿城而过的大汶河生态湿地犹如城市的“绿肺”,与2处国家湿地公园、1处国家森林公园和3处4A级景区交相辉映,构成了“半城山水一城绿”的生态格局。
  为守护这份珍贵的自然馈赠,安丘创新实施了“文化河长”“法治河长”双轨并行制度,并通过持续开展污染防治攻坚战,全市PM2.5年均浓度下降7.7%,全年优良天数占比达71%,“安丘蓝”频频刷屏市民朋友圈;汶河、渠河等河流吸引了白鹭、野鸭、大苇莺、白头鹎等众多水鸟前来栖息。
   匠心筑城
  织就生态宜居图景
  “为筑牢生态宜居根基,我们始终把生态修复、环境保护、绿色发展‘三篇文章’抓在手上、落到实处,让生态优势真正转化为发展优势。”安丘市委书记乔日升话语坚定。
  安丘持续加大资金投入,“八横十二纵”交通架构纵横交织,潍日、青商、济潍3条高速环城而过,69条城市道路如血脉贯通全城,839.14公里的总里程织就了一张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横跨汶河的8座大桥宛如长虹卧波连接起南北城区,便利了居民的日常出行,畅通了安丘蓬勃发展之路。
  交通的畅达串联起生态的诗意,“推窗见绿、出门入园”成为安丘市民的日常光景:绿地星罗棋布,大型公园与口袋公园疏密有致,织成城市的绿色矩阵。这座潍坊“前花园”正以点线面交织的绿色网络,把“生态”二字绣进城市肌理。
  既着力刷新“居住颜值”,更用心提升“生活品质”。近年来,安丘市累计改造老旧小区259个,数量与体量均居潍坊首位,190个无物业管理小区实现国企兜底托管全覆盖,其创新做法获全国推广;同步推进“百园之城”绿美建设,以“二山二湖二河”为骨架,精心勾勒城市景观绿化的核心框架,让生态底色更浓,宜居质感更足。
   幸福共享
  绘就美好生活画卷
  安丘街头,生态福祉正以最温暖的方式融入百姓生活。从青云植物园晨练的人群,到大汶河湿地摄影爱好者的身影;从街角口袋公园传来的欢声笑语,到社区绿地温馨的亲子时光,处处彰显着这座城市的生态魅力。
  街角的“口袋公园”是安丘“见缝插绿”的生动实践。通过改造边角空地、废弃场地,92处小而精的口袋公园铺开83.4万平方米绿意,休憩广场、健身器材、儿童设施一应俱全,让“300米见绿,500米见园”成为触手可及的幸福。
  “早上和老伙计们打打牌,傍晚看娃们跑跑跳跳,日子舒坦得很。”家住青云世家的方大爷每天都要去南苑小学口袋公园转转。
  大汶河国家城市湿地公园的滨河绿道已成为“网红”打卡地。清晨的慢跑者、午后的亲子时光、傍晚的垂钓闲情,这些日常场景正是安丘“生态惠民”的最好诠释。近日,环卫园林部门又为大汶河湿地公园做了“精细体检”,用“管家式”服务守护这片“城市绿心”。
  安丘的生态红利持续释放,惠及更多群众:高标准完成4739户农村清洁取暖改造;创新绿地公园管理新模式,开放7处公园绿地供市民共享各类活动,让群众生活更舒心。连续两年荣登“中国深受欢迎的十大自驾路线”的“齐鲁天路”更深层次地连接起城乡居民的经济和生活,今年接待游客150余万人次,成为农文旅融合的生态路、致富路,入选全国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地方范例。
  从“半城山水”的自然禀赋,到“双河长”制度的创新守护,再到“口袋公园”里的民生温度,安丘这座美丽的城市正以生态为底色,让“诗和远方”融入百姓的日常生活,谱写高质量发展的崭新篇章。

来源:潍坊日报2025年7月21日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