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居红利”激活“产业动能” ——安丘市创新模式破解产业工人住房难题

信息来源:潍坊日报 发布时间:2025-02-26

□本报记者 王玉芳  通讯员 牛海青 高文涛
  近日,记者走进安丘市中科滕森(山东)智能装备有限公司的园区宿舍型保障性租赁住房看到,30平方米的“夫妻房”内,床具、衣柜、独立卫浴一应俱全,刚入职的工人李先生正和妻子整理新家。
  “以前租房东奔西跑,现在厂里直接分房,下班就到家,租金比市场价低不少。”李先生的笑容,折射出安丘市住房保障改革的温度与实效。
  机制创新,从痛点“破题”打通“堵点”
  作为安丘市“一区四园”的重要产业基地,安丘市北区聚集了智能装备制造、新材料等领域的龙头企业,吸引了大量务工人员,但住房问题却成为制约企业留人、产业升级的“隐形短板”。
  调研数据显示,园区超60%的务工人员遇到“租房贵、通勤远”的困扰,部分企业因此面临“招工难、留人难”的困境。
  如何破解“产城分离”难题,让工人从“漂泊者”变“安居者”?安丘市将住房保障改革作为优化营商环境、推动产城融合的“关键一招”。
  为此,安丘市成立由市长挂帅的保障性租赁住房建设领导小组,创新“允许企业拆旧建新”“闲置厂房改建保租房”“租金补贴+税费减免”等组合拳,激活存量住房资源。以中科滕森公司为例,政府为其发放《保障性租赁住房项目认定书》,允许拆除5000平方米闲置厂房,腾出土地新建200套宿舍型保租房,配套政策“绿色通道”让项目3个月内落地,较传统审批流程提速50%。
  场景蝶变,“闲置厂房”成“幸福港湾”
  让“沉睡”的厂房变身温暖的“家”。在空间再造上,不少企业将低效厂房、办公用房改造为保租房,户型以30至40平方米为主,配备独立卫浴、公共厨房等,实现“小而美、简而精”;在模式创新上,推出“员工房”“管理房”“夫妻房”分级配置,满足不同群体需求;在服务升级上,引入物业化管理,配套便利店、健身区、图书角,打造“15分钟生活圈”,让工人“下楼上班、上楼回家”。景芝建设公司还提供“免费入住”福利,员工年均省下3000元租金。
  “过去住城中村,每天通勤1个多小时,现在走路5分钟到车间,下班还能在园区健身,这才是真正的安居乐业。”务工人员王女士感慨。
  同频共振,经济发展与民生改善互促共赢
  安丘市以创新机制破解住房难题,其经验在于将政府主导与市场活力相结合,既强化顶层设计,又激发企业主体能动性;将存量盘活与精准供给相结合,用“绣花功夫”改造闲置资源,匹配差异化需求;将政策集成与服务赋能相结合,通过制度创新降低建设成本,以配套服务提升居住品质。
  产业工人住房难题解决后,中科滕森、景芝建设等企业员工流失率下降30%,招工成本降低25%,生产效率提升15%。企业住房租金控制在市场价70%至90%,惠及超5000名产业工人;盘活闲置土地200余亩,新增保租房3000套,推动“产、城、人”深度融合,实现了民生与经济的双重跃升。
  “住房保障不是‘赔本买卖’,而是高质量发展的‘隐形投资’。通过政府引导、市场参与、资源整合,住房改革已成为吸引人才、稳定就业、助推产业发展的‘强磁场’。”安丘市住建局局长李伟臣表示。
  未来,安丘市计划扩大保租房覆盖面,探索“产业社区+长租房”模式,并联动职业教育资源,为工人提供技能培训、子女入学等增值服务,从“安居”升华到“乐业”,让产业工人收获“稳稳的幸福”,为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来源:潍坊日报2025226日)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