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索 引 号:11370784004316467W/2025-11064
  • 分  类:年度计划 ; 农业、畜牧业、渔业
  • 发布机构:市农业农村局
  • 发文日期:2025-03-12
  • 标  题:安丘市农业农村局2025年工作要点
  • 文  号:
  • 公开方式:主动公开
  • 效力状态: 
  • 公开时限:长期公开
索 引 号: 11370784004316467W/2025-11064 分  类: 年度计划 ; 农业、畜牧业、渔业
发布机构: 市农业农村局 发文日期: 2025-03-12
标  题: 安丘市农业农村局2025年工作要点 文  号: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效力状态:   公开时限: 长期公开

安丘市农业农村局2025年工作要点

发布时间:2025-03-12
 

2025年,在市委市政府领导下,坚持“内强素质、外树形象,务实奋进、事争一流”理念,坚定发展生态农业信心,以带动农民增收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围绕加快实现农业由大到强转变,夯实农业种植、加工、销售基础,做强生态农业,建强农产品加工产业,培强农业品牌、推进农文旅融合发展,打造“五个农业”升级版,推动农民和村集体实现“双增收”,出中国式农业现代化新路径。

一、着力振兴安丘传统优势产业,做强生态农业,抓实联农带富。紧紧扭住生态农业“牛鼻子”,实现安丘传统优势农产品振兴,产出更多更好“老味道”,全力打造全国果蔬品质革命先行区。

(一)构建生态标准体系启动实施生态农业标准三年行动,探索建立“科研院所+龙头企业+农场”的生态标准创建联盟,会同市农安中心、斧创集团、农投公司等,年内研究制定小米、蜜薯、西红柿、桃、土豆等生态农品标准10项以上,果蔬生态标准种植覆盖率达到80%左右。

(二)实施传统优势产业振兴计划。依托生态标准技术,探索搭建“技术首席+链主企业+基地”产业振兴平台,“一产业一专班”支持镇街发展特色产业,实施“安丘蜜桃”“大黄芽白菜”“石埠子草莓”等传统优势产业振兴计划,让安丘的国家地标产品找回“老味道”。挖掘现有优势资源,打造“两基地、四公园”,即:支持建设凌河汶水红大姜种植基地、辉渠镇歌尔农场大桃种植基地“两大基地”,打通种植基地与深加工企业环节,推动直采、直供、订单生产等联结模式,辐射带动果蔬种植面积3万亩,增值15%以上;建设凌河生态大姜种植体验中心、斧创大姜、石埠子大桃、柘山蜜薯4个“农文旅融合发展主题公园”。

(三)全域培育示范生态家庭农场。建立“2+4”生态农场推广机制,出台“村书记绩效奖励+政府奖补扶持和贷款贴息”扶持政策,引导镇街立足“安丘特色农业地图”,推动“一镇一品”特色发展。因地制宜探索创新家庭农场、村集体农场、大学生农场、企业农场4种模式,开展示范生态家庭农场培育计划,梯次分类发展现有1397个农场,鼓励新建,年内培育示范生态家庭农场80家。联合农商行等金融机构,围绕生态农场、净菜产业、设施农业等,新开发推广“生态农业贷”“安心大桃贷”等特色信贷产品,支持生态农场80家以上。

(四)全面引导推广农业生产新模式探索生态化种植新技术新模式,在制定生态标准基础上,搭建生态种植技术大数据库,整合斧创生态大姜全息种植、供销农资土壤修复、雅茹有机种植、合力智慧种养、禄禧“农业废弃物+厌氧发酵+沼肥还田”等生态化种植技术,示范带动,以点带面,以市场化手段、订单化方式组织在全市全面推广,力争年内生态蔬菜面积发展到40万亩在兴安、凌河、辉渠、大盛等镇街,探索推广“大葱+土豆”“土豆+大姜”“红芽姜+大葱”“鱼菜共生”等生态种植新模式,年内发展种植8000亩。在大汶河、兴安、辉渠、大盛等布局4处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中心,覆盖全域推广种养循环、绿肥种植、秸秆还田等土壤改良生态良法,逐步解决根茎类作物种植重茬、土壤板结等问题。

(五)探索创新新经营模式和增收渠道。第一探索农村“四荒经济”开发模式。结合建设和美乡村和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鼓励镇村两级党组织发挥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带动作用,发动村、户开发利用房前屋后、闲置场地发展林下种植、特色种植,合理确定投资模式和利益分成比例,调动农户、企业、村集体和镇的积极性。推广金冢子镇谷家村利用开发宅旁、村旁、地旁、水旁“四旁”地种植中草药等,探索村民、集体增收新路径,年内全域试开发2000亩。第二高质量推进大田托管经营模式。针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地无人种”和土地分散现状,在景芝、官庄、金冢子等平原乡镇,鼓励稳慎发展大田托管适度规模经营,建立村、种植大户、社会化服务企业利益联结机制,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稳定现有2万亩托管规模,年内引导新发展托管大田5000亩。第三,创新推广“订单经济”新模式。在凌河、石堆等镇街鼓励发展雅茹农场、汇海农场等的“订单经济+示范农场+农户”的新经营机制,推动蔬菜品质提升、农民效益增加,年内推动增加8000亩加入新模式。第四,提升村企带动新模式。在辉渠、柘山、大盛鼓励发展“村党支部+企业+村集体合作社+农户”经营机制,进一步优化提升辉渠半亩山塘、柘山蜜薯合作社、大盛锦龙合作社等模式,带动企业增效、农民增收、集体经济壮大,年内带动3000亩加入新模式。第五,探索农场联农经营模式。以生态农场为主体,探索创新“村党组织+合作社+农产品加工企业+社会化服务组织+生态农场+小农户”新经营模式,逐步破解“经营分散”等问题。

(六)实施种业振兴计划。依托孝德山庄生态农场、立原种业、大良花生、青科农业等主体,深化与科研院所合作,分品类建立种质资源库,培育安丘本土新品种5个以上,引进新品种40项以上,更新大桃、蜜薯、马铃薯等品种5万亩。突破大姜种苗繁育瓶颈,加快建设长生源生态农场大姜组培全产业链项目,研发推广大姜组培育苗、托盘育苗、姜苗移栽等新技术,逐步推广替代传统大姜切块发芽种植模式,带动种植户发展生态大姜种植8000亩以上。

(七)积极引导老旧设施农业改造提升。实施设施农业大棚建设提升行动,制定“副市长专职协调、大棚贴息贷款、大棚证办理”等一揽子激励措施,发挥示范农场典型带动作用和镇村两级党组织的引领推动作用,鼓励成方连片开展生态大棚设施改造,积极创建国家级现代设施农业创新引领区,年内新发展生态果蔬大棚3万亩。以凌河街道为主,打造万亩生态红芽姜种植示范基地,带动农户增收2.5亿元以上

(八)优化农业社会化服务。创新搭建农业社会化服务平台,整合全域社会化服务力量,为全市农户提供耕、种、管、收、储等全流程、一站式服务。建立农资、生态农品等全要素产地互采机制,打通农药肥料、农机研发、种子育繁推、秸秆综合利用、农业社会化服务等供需对接渠道。引导中科滕森、萨丁重工等农机具研发企业,强化大姜、小米、蜜薯等实用新农机新装备研发,打通“种子、农资、农机+农户”服务环节,从源头上解决社会化服务信息不对称、服务不精准、覆盖不全面等问题,年内研发适用我市的实用性新装备5种以上,新增社会化服务面积5万亩。

(九)搭建乡土人才培育平台。依托农业科技小院、企业科研平台、实训基地,为退役军人、返乡农民工、大学生等提供实用技能培训,年培育400人次以上,为农业农村引入实用年轻人才。加强乡村实用人才选育,新培育高素质农民300人以上。重点支持返乡大学生回乡创业,依托斧创、驰瑞等企业资金、技术资源,着力培育一批大学生农场主,助力生态农业发展,年内计划培育140人以上。

二、抓扶持、强引育,建强加工产业,促进增值增效。做实“扶持现有龙头企业发展精深加工”“以商招商新引育重点项目”两篇文章,抢抓生态食品、烘焙食品、功能性保健食品等三个产业新赛道,打造全国优质农产品加工供应基地。

(一)扶持龙头企业发展精深加工。建立现有龙头企业重点培育库,积极向上争取产业培育项目、资金,梯次扶持培育。整合生姜优势特色农业全产业链提质增效试点项目资金,扶持斧创公司建设年加工大姜产品2万吨的生态大姜产业园。利用鲁中山区桃产业集群项目资金,鼓励引导辉渠歌尔、石埠子孝德山庄等主体开发推广适宜新大桃品种,带动我市大桃种植,提升产量和品质。支持鲁丰、美泰龙、日世等企业改造提升桃加工生产线,提升深加工水平。年内打造主营业务收入过10亿元的农业龙头企业5家,产值过亿元的55家以上,规上农产品加工企业总产值同比增长10%,以龙头企业带动上下游产业发展。

(二)以商招商引育新的农产品精深加工项目发挥高端食品产业园区位、空间等优势,起底式摸排规上食品企业上下游配套网,建立细分领域链主企业招商地图,以商招商、精准引育500强、央企国企等龙头型项目1-2个,深化大姜等品种精深加工。深化与江南大学、中国农科院等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联姻合作,依托世界风筝公园基础,打造“产学研、育繁推”贯通的山东“农业中关村”,落户校企共建平台、人才项目等3个以上。

(三)开拓三个新兴产业赛道。在烘焙产业上,依托中粮面粉、渠风谷朊粉、正大鸡蛋、合力牧业等龙头企业产业优势,整合生态农品优质资源,瞄准烘焙食品产业新赛道,通过企业联合融资合作、引育烘焙产业龙头,开辟粮食精深加工新产业。在生态食品产业上,发挥安丘生态农品资源优势,引导农场扩大生态农品生产基地,扶持鲁丰、华涛、源清田等龙头企业深化生态食品加工,做深做细生态食品产业。搭建净菜加工产品研发平台,采取挂靠、共建等方式,与中国农业大学、省农科院等科研院所、专业研发机构开展合作,支持源清田、安彩鲜切、汇海、圣川等企业开发中高端净菜产品,提高产品研发和品控能力,推动净菜进社区、进超市,年新增净菜产能2万吨以上,逐步培强从基地到餐桌的净菜产业链。在功能性食品产业上,抓好虾青素、鹿制品和大姜深加工等功能性保健食品产业,加快推进梅花鹿全产业链、欧安姜汁精深加工等重点项目建设,推动产值跃升至20亿元;以汇润、日世、鲁喜、圣川为龙头,谋划建设健康食品产业园,全力招引产业配套项目,开展药食同源食品、健康食品等产品研发,提高农产品精深加工水平和附加值。

三、抓培强品牌、加力推介、农旅融合,以“安丘农耕”区域公用品牌带动安丘农业名品抱团闯国内外市场,推动实现优质优价。坚持以区域公用品牌推广为引领,大力塑造特色农产品品牌,打造全国品牌农业示范区。

(一)梯次开展国家级农产品品牌认证建立优质生态农品品牌培育梯队,新认证国家名特优新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品等品牌农产品40个以上。

(二)开展特色农产品单品攻坚行动。实施“一镇一品”特色产业发展计划,聚焦蔬菜、果品、农产品加工等优势特色品类,培育打造安丘大姜、大葱、小米、板栗及凌河红芽姜、柘山蜜薯、安丘大桃、两河大蒜、埠口樱桃等一批“单品”“爆品”,推动辉渠小米、石埠子樱桃等列入省级农业文化遗产名录。同时,积极开拓“芦笋+金蝉”、中草药、珍稀菌等“N个新赛道”,叫响一批安丘“新品”“优品”。

(三)更深层次融入国内大市场配合“安丘农耕”区域公用品牌建设,依托“齐鲁农超”“好品山东”澳门推广中心等平台优势,强化与深圳涤旧集团、北京新发地等全国头部集采商合作,年直供京津、长三角、粤港澳等国内高端市场30万吨以上。在本地市场拓展上,整合龙头企业、合作社和本地市场资源,成立农产品市场经销联盟,实施本土市场发展提升行动,优化安丘本地农产品批发市场布局,鼓励龙头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优化产品基地运营及上下游配套,引导兴安街道姜蒜批发市场和盛大农产品交易市场、官庄镇于家洼大桃市场、石埠子镇草莓和樱桃市场等区域性批发市场提升。

(四)做强全省农产品“出口标杆县”。配合出口服务“四平台两中心”建设,同步建设汇海食品等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基地、华涛食品等农业国际贸易高质量发展基地、得润食品等出口企业自属种植基地等“三个基地”,夯实出口产品基地支撑。组织企业积极参加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全国绿博会等高端节会,推动东方红食品、三涛食品、源清田食品等龙头企业设立海外商贸公司、发展国际产品集散中心,积极培植出口产业新优势。

(五)培育融合化发展新业态。重点推进“安丘天路”沿线生态农场文旅融合,编制“安丘天路”生态农品图谱,以沿线30个生态农场为“引爆点”,加大宣传力度,打造“三季有花、四季采摘”可游、可玩、可学、可品、可住、可购农文旅融合新业态。因地制宜发展农业休闲、农事体验、农田认养等融合新业态,引导获鹿山谷、合力牧业、汇海农场、金一农场等主体,发展精致农业、创意农业、都市农业等新模式,打造一批区域休闲农业品牌。

(六)更高水平确保质量安全以创建全国农产品质量安全信用监管创新先行区为契机,加大农产品药物残留治理力度,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承诺”制度、产地准出和市场准入衔接等机制,打造全国农产品质量安全信用监管基地。压实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完成县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抽检720批次以上,合格率保持在99%以上。

(七)持续深化乡村振兴示范片区建设。按照“主导产业+主题公园+小农户”思路,率先打造凌河、大汶河等亮点片区,积极争创省级乡村振兴示范片区,争取串珠成线、连线扩面,梯次推进15个乡村振兴示范片区建设,助推“一域兴”带动“全域兴”,支持凌河街道抓好“汶水红”乡村振兴片区建设,加快打造以红芽姜种植为主导产业的三产融合示范区。发挥示范片区资源要素聚集作用,完成省级和美乡村14个,新争省级和美乡村4个。

四、抓实常规性工作,守牢涉农领域一排底线。全力抓好农业发展、乡村振兴、服务保障等领域常规业务工作,坚决守牢粮食稳产保供、高标准农田建设问题整改、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农村集体“三资”监管、安全生产、生态环保等一排底线。

(一)抓好粮食稳产保供。大力推广景芝、石堆、官庄、金冢子等大田托管模式,优化“共富公司”“强村公司”产销服务机制,稳定粮食产能。延伸石堆、官庄、景芝、大盛、柘山等粮食生产服务链条,提升兴安、新安、官庄等粮食精深加工水平,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落实耕地地力保护补贴、小麦玉米单产提升等惠农政策,确保粮食、大豆、油料作物播种面积及产量达标,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82.69万亩以上,产量6.9亿斤以上。

(二)抓实高标准农田建设。一是推进问题整改。历史遗留问题清底子、抓整改,2912个问题分三类纳入督查整改台账,坚持分类推进,确保完成整改任务。二是完成2024年新建及改造提升项目。全面完成6万亩高标准农田项目管护移交,建立完善日常管护机制。三是加强新项目推进。计划新建及改造提升高标准农田6.3万亩,健全长效运营管护机制,夯实粮食稳产增产基础。

(三)抓细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统筹推进乡村全面振兴。谋划实施乡村振兴年度重点任务,协同五个专班抓实重点支撑项目任务落实。抓实乡村振兴战略实绩考核,推动各项指标“保三争一”。实施乡村建设行动,深化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动态监测贫困户,应纳尽纳,守牢民生保障底线,不出底线性问题。实施分层分类帮扶,深入实施防止返贫就业攻坚行动,落实专项资金开发脱贫人口公益性岗位不低于300个,稳定脱贫人口务工就业人数不低于1500人。规范资金项目使用管理,衔接资金重点用于补齐基础设施建设短板和联农带农富农产业发展,年投入资金不低于3000万元,对符合条件的项目优先推广以工代赈方式实施。持续完善资产长效管护机制,保持年发放项目收益1600万元以上,帮扶人口人均纯收入实现稳定增长。

(四)抓严农村“三资”监管。重在制度落实、人员配备,镇街两级要充实力量,加强业务、纪律的教育培训,强化业务监管,市镇两级加大检查监督力度,每年查处一批典型案例,在全市通报。

(五)抓深农村领域改革创新。加强土地经营权流转工作指导,强化对工商企业等资本流转土地经营权的审查审核,规范土地经营权流转,年内新增土地流转面积5000亩以上。严格落实农村宅基地申请审批“农户申请、村级审核、镇级审批”的审批流程,全力做好农村宅基地指导工作。依托山东农村产权交易中心安丘服务中心,强化市、镇、村三级交易体系建设,扎实开展农村产权交易、大棚所有权证办理等服务。深化赋权活权改革,盘活利用农村资源资产,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

(六)抓筑牢安全发展“防护墙”。突出农业生产机械领域,大力开展行业领域安全“大排查、大整治”行动,全力抓好农业生产、农机服务、工程项目、沼气能源等安全生产。依法依规抓好信访案件化解,提高政务热线满意率,提升群众获得感、幸福感。

五、实施干部队伍强基行动,夯实“三农”工作保障。坚持党建引领,牢固树立“内强素质、外树形象行,务实奋进、事争一流”理念,全面加强党的建设、组织建设,打造一流干部队伍作风。

(一)强化党建统领。做好“党建+农业”文章,强化党风廉政、意识形态、党的建设,加强党员教育培训和组织建设,夯实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以党建统思想、育人才、强主业,推动党建与发展同频共振、互促共进。

(二)加强作风建设。建立健全局办公会例会、集中学习、督查考核、问责追责制度,保证集中议事决策和强化工作落实。加强机关文化建设,开展系列文化活动,提升机关凝聚力和向心力。健全专班工作机制,通过大事要事、急事难事锤炼干部,通过关心关爱激励干部,打造“事争一流、必争第一”的“三农铁军”。

(三)加强机制建设。完善乡村振兴考核体系,健全督导考核机制,充分调动社会化服务组织、主流媒体等平台载体积极性,形成各级各部门和社会各界关注乡村、共促振兴的强大合力。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